001.JPG  

《網友觀點》 高三的浪費

 

作者/蘇小銘(物理老師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許多高中老師現在都得面對一種無奈的困境,就是高三學生學習的浪費。

原因很簡單,因為現在大部分的高中學生(及家長)都將”學測申請”視為主要的入學管道,而學測只考高一高二的範圍(自然科甚至達不到高二整年範圍)。所以等到高二課程一結束,學生再也不願(或無力)再多花心思在高三的課業上。

高三上學期,學生幾乎將所有心力花在複習準備學測,高三課程甚至默默被視為”準備學測的絆腳石”(因為學測不考)。等到寒假考完學測,學生認為他們已經完成”任務”,整個心便鬆懈失去動力。到了高三下,除了少數陸續決定要參加指考的同學外,學生又得忙著填申請志願,準備”備審資料”與”面試”,同樣無心上課,接著便是焦慮地等待放榜。等到放榜上了,那就更不用提了…(只有極少數學生例外)

所以整個高三的學習,幾乎都是無效而浪費的。就算想要準備指考的同學,在整個紛亂熱鬧的氣氛中,也倍受煎熬。所以高三下,考上的同學不想來學校,要指考的同學也不想來學校。

這個教育制度的缺失當然教育當局已經知曉,也正在研擬解決之道。教育部預計要在107年公布實施新課綱,110年大考制度才會變革。我們不希望教育制度朝令夕改,急亂就章,但現今高三的無效學習也讓人憂心如焚。

台灣教育制度某些方面來說蠻神奇的,就是什麼一開始立意良好、充滿理想的制度,到最後都會變得很畸形。我自己覺得主要的原因有三:

第一,理想陳義過高,沒有仔細思考在教育現場的可行性。比如說,”彈性跑班選修”很好,我也非常支持,可是學校硬體與師資可能不太足、課定必修課仍太多擠壓選修時間…等,到最後還是按照類組、班級,整班修同樣的課程;或者”教師評鑑”出發點良善,到最後變成”文書作業比賽”,誰書面資料、紀錄豐富,誰可能就是評鑑出來的好老師,或是必須填寫過多評鑑資料,擠壓老師備課創新或與學生互動機會。

第二,主政者及教育決策官員在民代及少部分權益團體的壓力下,常常沒有擔當,進退失據喪失原則,東妥協西妥協拼湊出一個沒有靈魂,沒有一貫理念的畸形制度,然後變成大家都不滿意只得勉強接受。

第三,也是最根本最頑強難撼動的部分,就是整體社會的價值觀,包含家長及老師。「教育改革」本來就是「社會價值觀的改革」,如果老師家長不相信「適性發展,每個人都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幸福道路」,如果國家政策與產業經濟發展,無法讓家長安心,讓家長相信「自己的子女只要肯努力,不管在什麼行業可以謀得溫飽過基本水準的生活」,那我們的教育制度無論如何改變,都不能真正成功。這當然很複雜也沒有快速解決之道,但透過好的政策與制度,以及好的老師,可以讓這過程進展快速一點。

學生在學習知識密度最高,成長最快速的高中階段,幾乎浪費了一整年的時間,真的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,而這些學生其實也終將在未來付出同等的代價。但學生們也不要認為自己只是單純的制度受害者,無能為力。或許大部分的原因確實出自制度的不理想,可是學生其實也並非完全”別無選擇”,部分責任是你們自己過度屈服現實(不想辛苦指考,所以高三課程先放掉只準備學測…),以及允許了自己部分的怠惰(念書是為了應付考試,所以考完後就不用再那麼努力念書了…)。

期望這種高三學習時間的浪費,能早日改善,並不再重蹈覆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觀點發聲》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的意見交流平台,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。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,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關節師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